《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全院学生的一门必修课,3学分,共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网络课堂自学12学时。
通过实施系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训练,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个性特点,激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了解就业素质要求,熟悉职业规范,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
1、本课程采用教学与训练相结合,以模块教学为主的方式进行,主要采取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
2、本课程理论教学部分安排在周内正常行课时间,实践教学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体现全员参与思想,由各班辅导员负责,网络教学部分由学生自行安排时间自学。
1、结合需求,全程指导。从新生一入学到毕业,根据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组织、渗透和强化就业指导,突出就业指导的教育和服务的功能。
2、加强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针对当前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介绍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指导学生树立竞争就业和自主创业观念,掌握就业政策,学会依法维护劳动权益。
3、充分运用现代化训练技术和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就业指导教学与训练,动员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4、强化整体教学训练效果。注重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结合,保障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课堂训练和课外指导的结合,保证就业指导的训练时间;注意团体指导与个体指导有机结合,强调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
5、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训练和指导。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内容开展就业指导教学训练的同时,要结合实际,探索新的就业指导形式和方法。
本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训练方法,各模块具有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
根据各模块的特点,由学院领导、职能部门、不同专业教师主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就业途径、信息,求职材料的准备,笔试、面试,择业心理及调试,角色转换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职业状况,提高对培养职业意识重要性的认识,深入领会与掌握职业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在职业意识培养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了解职业素质的概念、特征、主要内容,掌握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方法与途径,在实践中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引导学生了解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基本内容,掌握根据职业能力做出正确职业定位的方法,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的内涵、发展历史及有关理论;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特点及原则;了解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步骤与方法;了解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因素,启发学生思考应对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因素的对策措施。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就业制度及政策法规,了解当前我国人才需求状况和就业趋向,认清形势、客观定位;引导学生掌握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等内容和签订程序,了解就业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增强自我权益保护意识。
大学时期是就业观念形成和完善的重要阶段。通过本章的教学,意在帮助大学生认识理性就业观的内涵及发展历程,把握自身就业观的形成和培养方法,从而走出常见的就业观念误区,树立起正确和理性的就业观念,为成功就业垫定良好基础。
就业途径、信息,求职材料的准备,笔试、面试,择业心理及调试,角色转换
了解求职信息和基本途径,掌握求职材料的制作,笔试、面试的基本技能技巧,掌握并运用成功的求职方法,增强就业竞争力;了解择业心理特点,掌握职业适应技巧,准确进行角色定位,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了解创业的定义,明确创业的意义,熟悉与大学生创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创业意识的内涵和培养方法,逐步树立和增强创业意识。
树立创业理念,了解创业知识和能力准备的基本要求;了解创业的基本方式,熟悉正确
选择创业方式、行业和项目的原则及方法;掌握制定创业计划、撰写创业计划书的基本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创办企业的基本条件、程序及相关要求;了解筹资融资,组建管理班子、规避和防范创业风险的方法和措施,深入实践、积累经验,以期实现成功创业。
本课程采用分年度考核办法,每学年1学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自学分值按4:3:3的比列分配,考试方式包括笔试、口试、行为表现评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