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站首页 | 部门概况 | 思政动态 | 理论热点 | 党建之窗 | 师资队伍 | 工会工作 | 教学科研 | 实践教学 | 课程设置 | 政策文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学科研>>正文
为加强教研室这一基本教学单元建设,切实发挥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11月18日下午,...【详细】

部门电话:0825-2290602
部门地址: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厚德楼101室
联系QQ:  328710386
联系邮箱:328710386@qq.com   

教学科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2023.9)
2023-10-12     (点击: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一、课程适用对象

课程适用于年制本科所有专业学生。

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代码: 1201110002

学分:3

学时:48

授课时间:大一

授课对象:本科所有学生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

后续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三、课程性质与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中国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兼具思想政治与历史学特征的新课,它将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祖国未来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教学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明确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本科课程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既能够对当代大学生的教学历史逻辑思维训练,又能够培养他们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知识。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渴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奋斗过程,了解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进程及其必然性;帮助大学生正确总结经验,认识国情,学会全面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掌握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社会主义信念,使之能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教学基本原则

1.适用性原则。本课程教学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历史基本经验。同时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社会上热点、难点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

2.应用性原则。改革创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参与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操,增强大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教学设计追求提高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本课程教学设计围绕着提高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总体原则有三:其一是教学“重过程与重结论相结合”。传统教学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理解为呆板单调的知识背诵和记忆,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本课程教学将着力扭转这一倾向。其二是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传统教学方式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常常忽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为了学生个人的能力、智慧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其三是赋予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新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保证。

四、课程目标

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学生丰富历史知识,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增强历史洞察力,培养珍惜历史、尊重历史的意识,从中感悟历史的魅力,汲取历史的智慧,从而达到提高思想素质之目的。通过学习本课程,探索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历史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知识目标: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

能力目标: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历史、借鉴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明天。

五、课程内容设计

(一)教学内容

序号

章节(项目)名称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与资源利用建议

学时

备注

1

导言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及目标要求,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深刻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

一、中国近代史综述

二、中国现代史综述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媒介资源:教材、教案、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2


2

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 与抗争


了解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及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中国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节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第三节 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第四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媒介资源:教材、教案、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2


3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了解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的逐步加剧,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渐加深。为了解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以各自的方式探求国家的出路。但是,他们都失败了,这种失败构成了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逻辑前提。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媒介资源:教材、教案、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2


4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

终结


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活动以及基本理论情况,熟悉武昌起义、帝制覆亡、民国建立与袁世凯窃国的过程,分析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历史结论。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 失败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媒介资源:

教材、教案、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4


5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

新局面


认识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全面了解共产党在中国历史前进中的推动作用,深刻理解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增强对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坚定跟共产党走的信念。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 诞生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媒介资源:教材、教案、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4


6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从而懂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新道路对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意义。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媒介资源:教材、教案、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4


7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深刻体会民族生死存亡时刻,中华民族不当亡国奴、不怕牺牲、浴血抗战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力量。正确认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全面认识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和经验。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学生能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读书。

第一节 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媒介资源:教材、教案、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4


8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掌握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基本概况,从中理解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英明决策。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建国的诚意以及彻底打败美蒋反动派的决心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 事进攻

第二节 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 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第四节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媒介资源:教材、教案、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4


9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基本国情,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功绩及其经验教训。掌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巨大成就和严重曲折的全貌,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征途中所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 政权的巩固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第五节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媒介资源:教材、教案、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4


10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开创和发展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领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认识到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局面

第三节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

第四节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媒介资源:教材、教案、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4

11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了解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第一节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 发展前景

第二节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胜利

第三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新征程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媒介资源:教材、教案、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4


实践教学

结合我院实际,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力度,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成效。

课堂实践教学由思政课各任课教师在校内课堂中组织实施。这些活动可以在理论教学中穿插进行。校外实践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计划安排,各系部配合,组织学生参观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访问革命老区、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采取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其中课外实践教学可以采取校内实践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等形式。


8


12

期末考试




2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中国现代以来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从而增强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增强学生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2.解决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当代大学生加深对“四个选择”的认识和理解,而难点在于如何使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进一步入脑入心,做到知行合一,收到更好的实效。为此,本课程拟从以下方面入手:(1)备课时对重难点问题深入研究,设计多种教学方案,力求讲深讲透。在学时分配上,重难点问题相应分配较多学时。(2)课前向学生发布下节课重难点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好预习,课堂上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逐步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澄清认识,解除疑惑。(3)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将知识考查与平时表现相结合。

六、课程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本门课的授课对象是学院应用型本科学生。

1.学生大多经历过高中历史课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本门课的学习的基础。但是由于教学主题的同质性,导致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2.发展还不成熟,同时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需要加以引导。

3.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整体思维活跃,对参与型的教学接受程度高。

(二)教学组织形式与设计

多媒体教室;班级授课;基本理论内容讲授。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微信等网络工具,加强与学生交流与引导。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根据本门课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在选择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坚持一个原则,就是避免纯理论的灌输,避免说教式讲课,而是调整讲学角度,以平等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基于教材的具体内容,我们有针对性地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这个方法主要运用于理论阐述部分。利用图片、结构示意图等方式把抽象、复杂的理论简练、概括后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直观地演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后部分的讲解打好基础。

2)案例分析法:先从具体的案例出发,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提高“注入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方法关键在于搞好案例采集与组织。要注意五点,即教育性、系统性、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

3)阅读讨论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的特点,或者结合老师提供的具体典型的案例,组织学生阅读,再经过同学们分小组研讨、体悟以及最后上台陈述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围绕某个探究的中心问题,来模拟表演某个场景,然后讨论表演,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知识,进而形成处理问题的恰当方法与技巧。其中,角色扮演是我们在情景模拟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5)实践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采取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其中课外实践教学可以采取校内实践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等形式。紧密结合“思政”理论教学,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采取多样形式、方法灵活、动静结合、有张有弛,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娱乐身心、增加技能。

除此以外,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还综合运用了问题教学法、演讲教学法、学生授课教学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

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要适度运用多媒体手段、VR技术进行教学。适度运用多媒体手段、VR技术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大优越性,它形式多样、形象直观,且提供的信息量大,这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七、课程教学团队

成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小组,德育教研室主任任组长兼课程负责人,成立课程质量保证工作组,选派三位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本课程教学,分工如下表:


序号

姓名

职称

主要职责

1

张家宁

副教授

课程标准制定,教案及课件审定,诊改实施方案制 定、落实及督导。教案及课件制作,诊改实施方案 执行

2

李阳荣

副教授

诊改实施方案制定、落实及督导。教案及课件制作 ,诊改实施方案执行

3

李智

副教授

教案及课件制作,诊改实施方案执行


八、课程教学条件

学校为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大大方便了我们平时的教学。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学生业余时间可以借阅到与这门课相关的诸多书籍,这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建立教学资源丰富、功能比 较齐全、运行良好、有效共享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我校现已经建成了大国工匠精神培育基地、艺术思想启迪中心等实践基地,可供进行思想政治实践教育。该实践基地既切合职业 院校的发展要求,又能满足思想政治实践课的要求,而且实践基地隶属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使用便捷,可以极大地整合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实践教学的教学 效果和教学质量。 目前我院已建成VR虚拟现实实验室,也为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结合遂宁市及四川省其他地方红色资源,如邓小平故居、 旷继勋纪念馆、伍先华故居、建川博物馆、汶川地震遗址等,根据 不同的实践主题去不同的地方来拓展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现场实践中,通过具体的画面感,达到终身难忘、毕生受益的效果。

九、教材编写与选用

教材选用的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23年版) 。该教材的编写工 作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展开的,具有科学性、权威性 和严肃性。

十、课程考核

2 课程考核表

序序号

考核类型(可选项)

考核方式(可选项)

成绩占比

1

试卷(闭卷)

在线考试

40  %

2

平时表现

出勤及其他

60 %

合计

100%

考试是对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一环,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既有利于促进教学,也有利于公平、公正的维护。为了使教与学的效果得到正确的评估,在成绩的评定上,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出勤情况来评定,占总成绩的60%,参照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关规定进行评定。期末考试采用期末统一命题,开卷考试,统一评分标准,占总成绩的40%。在期末命题测试时,我们把考核的侧重点放在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以及他们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十一、附录

(一)参考书目: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

《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改革开放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国家相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国记忆》,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 2017年10月28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4卷,外文出版社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996年版、1999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二)网络资源:

近代中国研究http://jds.cass.cn/

中国共产党党史网http://www.zgdsw.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http://www.hprc.org.cn/

三、在线资源: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资源库http://sczyszb.fanya.chaoxing.com/portal

四、参考标准

教育部统一标准


上一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2023.9)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年校级教改课题专家评议结果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Copyright 2015 Sichu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