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1.1课程定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中的骨干和核心课程。本课程在培养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1.2设计思路
突出本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功能,不仅帮助学生把握基本原理,坚定理想信念,更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做到以理服人,充分发挥理论的力量,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和分析现代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2.1.1掌握毛泽东思想相关知识;
2.1.2掌握邓小平理论相关知识;
2.1.3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关知识;
2.1.4掌握科学发展观相关知识;
2.2技能目标:
2.2.1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成果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思想体系;
2.2.2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面对的困惑和问题;
2.2.3能理解党和政府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2.3素质养成目标
2.3.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
2.3.2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2.3.3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2.3.4培养学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
工作任务 |
知识要求 |
技能要求 |
课时 |
1 |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
2 |
2 |
专题二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科学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正确区别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
4 |
3 |
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意义 |
领会中国革命的艰难,学会运用科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挫能力。 |
4 |
4 |
专题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历史经验; 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
领会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必然性,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
4 |
5 |
专题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学会从挫折中吸取教训 |
4 |
6 |
专题六邓小平理论 |
邓小平理论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邓小平为什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如何理解现阶段的剥削现象和贫富差别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
|
6 |
7 |
专题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4 |
8 |
专题八科学发展观
|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如何理解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
4 |
4.实施计划
4.1教材选用
课程使用教育部指定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由本书编写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于随着党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教材会不定期修改,教学须采用最新版。
4.2教学方法
(1)本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从社会现实,学校环境和学生实际出发,避免空洞说教。
(2)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创设一些模拟场景,帮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3课程资源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库。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利用学生社团和校园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以学院学生社团为支撑,进行一些主题活动,将娱乐性教育性融为一体;也可以借助于学院的运动会、文化节、技能大赛、纪念日等活动,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4.4教学评价
(1)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核,考核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是否对国情、社情、民情、党情和世情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的最终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其中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和社会实践等内容。期末考试由任课教师借助思政网络资源库自己命题,实行闭卷考试。
(3)下列考核内容除平时和期末所占比重固定之外,其他方面任课教师可以灵活掌握,不做硬性规定,但要保存好相关数据,如平时成绩,学生试卷等。
项目 |
核算权重 |
备注 |
平时表现 |
考勤 |
10 |
每学期旷课三分之一以上者取消考试资格,迟到三次算作旷课一次。 |
笔记 |
20 |
要求比较齐全,记要点和问题。 |
课堂表现 |
20 |
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
期末成绩 |
书面考核 |
50 |
重在考核学生以理论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